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
作者 | 石濑编辑 | Kino
谁能想到,去年还不被看好的 AI 硬件,如今成了国内 AI 创业最火热的赛道之一。
资本已经下注。据"暗涌 Waves "报道,2025 年上半年,国内 AI 硬件相关投融资事件高达 114 起,总金额超过 145 亿元。仅 2025 年 5 月,流向 AI 硬件的资金就占到全部投融资的五成以上。许多明星融资项目背后,创始人更是顶着"大厂离职高管"的光环,备受追捧。
创投圈热情高涨的另一面,AI 硬件已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从 AI 玩具到 AI 戒指,越来越多形态各异的硬件产品,成功跑通了从 0 到 1 的市场验证。这之中,不少"爆品"背后都有中国团队的身影。例如,在海外卖爆 100 万台的 Plaud 系列 AI 录音产品就出自一家创立于深圳的初创公司。
如果说一年前,Humane AI Pin 和 Rabbit R1 相继折戟,让 AI 硬件一度被视为"概念炒作";那么一年后的今天,由中国团队引领的这波 AI 硬件消费潮,正将 AI 硬件从"概念探索"推向"商业化落地"的拐点。
AI Pin 上市即"翻车",如今已被惠普收购
Rabbit R1 仍在销售和更新,
但面临产品价值不足、用户活跃度低等困境
这让人不禁好奇,这些率先获得市场验证的"爆品"究竟做对了什么?我们试着从 AI 玩具、AI 录音卡、AI 耳机、AI 眼镜、AI 戒指等五大垂直领域,盘点了各个细分赛道的代表性产品,一起看看有哪些好玩的 AI 硬件产品值得关注。
风口上的 AI 硬件,哪些产品开始赚钱了?
1. Plaud
Plaud 系列 AI 录音产品,凭借海外超 100 万台的出货量,成了新兴 AI 硬件品类中当之无愧的爆款。
它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击中了 iPhone 用户的一大痛点:苹果手机没有通话录音功能。而这对白领、律师、医生等职场人士是一个典型的刚需场景:以往通话录音不仅需要两台设备,之后还要费力导入第三方软件去转写和总结。
Plaud 通过"硬件 + 订阅"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初代产品 Plaud Note,形态是一张可以磁吸在手机背后的超薄卡片,搭载 ChatGPT 等 AI 模型。硬件解决录音,而订阅服务则负责后续的 AI 智能转写与会议总结。
初代产品 Plaud Note,
今年 8 月" AI 新榜"于谷歌大会现场 Plaud 展区拍摄
这套"软硬结合"的模式在商业上相当成功。据其创始人许高透露,Plaud 年化收入逼近 2.5 亿美元,其中约半数的收入来自其年度 AI 订阅服务。
在海外市场验证成功后,Plaud 近期也正式进入国内市场,可使用的 AI 模型包括 DeepSeek R1、通义千问和豆包,旗下三款产品已在主流电商平台开启预售。
Plaud 的成功也引来了更多玩家。出门问问推出的 AI 录音笔 TicNote、钉钉推出的 AI 硬件 DingTalk A1,也都瞄准了几乎相同的场景,并试图结合自身优势切入市场。
对于每天被会议轰炸的职场人士来说,这类主打录音 +AI 功能(如智能转写、会议总结)的产品,是典型的"效率工具",用户付费意愿很强。不同背景玩家的纷纷入局,也从侧面印证了" AI+ 录音"赛道存在真实的需求和商业机会。
2. BubblePal
2025 年,堪称国内 AI 玩具的"爆发元年"。
前天猫精灵合伙人李勇创办的跃然创新(Haivivi)表现尤为抢眼。据 Tech 星球报道,其推出的 AI 玩具 BubblePal 一年时间卖了 20 万台,至今累计销量突破 25 万台。以其常规售价 389 元计算,一个单品 AI 玩具销售额达到了 1 亿元。
从产品形态来看,BubblePal 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 AI 内置到毛绒玩具里,而是通过一个可拆卸的外置"泡泡"挂件,让用户可以自由搭配任何玩偶,主要面向早教阶段的儿童。
这种设计极大丰富了产品的可玩性。据了解,Haivivi 已获得奥特曼、小猪佩奇、奶龙等知名 IP 的 AI 玩具授权,同时在开发自研 IP。而通过不断推出新的 IP "外壳",Haivivi 能够快速打响知名度、吸引用户复购,将低频次的硬件消费转化为可持续创造收入的 IP 内容消费。
同一赛道上,珞博智能旗下的 AI 潮玩芙崽,则将目光投向了年轻女性用户。不同于 BubblePal 相对明确的 IP 结合路线,芙崽通过巧妙结合中国传统的"五行"概念,以及"碰一碰"加好友等功能,精准满足了目标人群对玄学和社交的情感需求。在今年" 618 "京东潮玩品类排行榜上,芙崽的销量仅次于泡泡玛特和名创优品旗下的单品。
从 BubblePal 到芙崽,虽然切入市场的路径不同,但总体而言都是为 AI 寻找一个"肉身",或拟人、或拟物、或拟 IP,结合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种交互方式,为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提供陪伴和情绪价值。
3. 讯飞 AI 会议耳机
AI 技术加速渗透硬件领域,耳机是最卷的赛道之一。目前,手机厂商、传统音频品牌、互联网大厂以及初创公司,各路都有代表性的玩家下场做起了 AI 耳机。
混战之下,科大讯飞孵化的品牌"未来智能"跑通了" AI 会议耳机"这一垂直品类。截至今年 5 月,讯飞 AI 会议耳机累计出货已超 80 万台,公司营收更是连续三年翻倍增长,是 AI 耳机这一赛道上的佼佼者。
与前文提及的 Plaud 类似,讯飞 AI 会议耳机最初同样凭借的是精准切入办公会议(录音 +AI 生成摘要 / 待办)这一"高频刚需"场景,实现了产品从 0 到 1 的市场验证。
随着 AI 模型的发展,其新一代产品 iFLYBUDS Pro 3、Air 2 除了在原有的摘要生成等功能上进行了智能迭代,还支持 32 种语言、12 种方言实时翻译。从解决会议场景的效率难题,延伸至跨国协作、海外旅行等更为普遍的大众消费痛点。同时,iFLYBUDS Pro 3 在音质、降噪、续航等能力上也开始向头部耳机厂商看齐。
iFLYBUDS Pro 3
不过,从用户口碑上来看,即便是销量可观的讯飞 AI 会议耳机系列产品,一旦脱离手机,AI 耳机的"智能"便会大打折扣。并且,硬件体验层面的续航、佩戴舒适度以及语音连接稳定性都会影响产品体验,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4.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一度被认为是 AI 落地最佳场景之一。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将 AI 眼镜定位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的 AI 入口"。
在当前的 AI 浪潮中,销量最为突出的 AI 眼镜是 Ray-Ban Meta。自 2023 年发布以来,这款眼镜已经在全球销售超 100 万台,它集摄像、音频和 AI 功能于一体。用户通过呼唤" Hey Meta "即可与 AI 对话,支持多轮对话和物体识别等功能。
图源:TheVerge
放眼国内 AI 眼镜市场虽然火热,仅今年上半年就涌现了雷鸟 V3、Rokid Glasses 等十余款新品,阿里、百度、华为等大厂也在积极布局。目前销量比较突出的有小米 AI 眼镜和雷鸟 V3:小米 AI 眼镜上市 15 天销量冲到了 8 万台;雷鸟 V3 在今年 618 期间拿下了京东、天猫双平台智能眼镜 Top1。
雷鸟 V3
但从普遍的用户反馈来看,佩戴不舒适、AI 能力有限、连接不稳定等直接影响产品可用性的基础问题,依然是整个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就连赛道上最先跑出来的 Ray-Ban Meta,最近的系列新品也在发布会上因产品 Bug 而接连"翻车"。
回顾此前 Ray-Ban Meta 的走红,可以说离不开以下两点:一是 Ray-Ban 作为时尚符号自带的品牌光环;二是 Ray-Ban Meta 可以录制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并且与 Instagram 内容生态深度绑定,用户通过 Ray-Ban Meta 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丝滑分享到 Instagram 账号,实现了从"玩具"到"生产力工具"的升维。
5. RingConn
AI 戒指也是近年来众多硬件厂商、科技巨头紧盯的赛道之一。继传闻多年的苹果 Apple Ring 专利于近期曝光后,就连扫地机器人公司"追觅科技"也跨界发布了其首款 AI 智能戒指,赛道热度可见一斑。
实际上,戒指这一形态的智能穿戴设备并不新鲜了。早在本轮 AIGC 浪潮前,由芬兰公司 Oura 开创的"智能指环"已经存在多年。" AI 戒指"这一概念,更像是对这一成熟品类的一次" AI 能力"升级。
与其说是 AI 产品,不如说"健康监测"才是这一品类的核心卖点。以 RingConn 为例,其第二代产品定位就是"指尖上的健康管家",包括心率、血氧、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女性健康管理,支持多种运动记录,续航 10-12 天,重量约 2 克。穿戴体验上追求比智能手表更"无感"。
AI 如何与戒指这一产品形态结合,RingConn 的解题思路是通过搭载 DeepSeek R1 大模型,塞一个" AI 健康管家"进去。用户可在 App 内与 AI 互动对话,解答健康问题;同时系统会自动抓取并记录用户关注的健康问题,形成个人健康档案。此外,RingConn 智能戒指还提供严谨型、同理心型、鼓励型三种 AI 交互风格。
目前 RingConn 是国内 AI 戒指赛道头部产品。2025 年 6 月,RingConn 以 57% 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智能戒指市场第一。今年 618 期间,RingConn 还拿下了天猫智能指环类目销量、销售额双冠。
AI 硬件的"小而美"时代,各路玩家打响入口争夺战
从 Plaud、讯飞 AI 会议耳机提升生产力效率,到 BubblePal、芙崽为不同年龄段用户提供陪伴和情绪价值,盘点完这些率先获得市场验证的产品,一个清晰的逻辑浮出水面:
AI 硬件并非"伪需求",尤其在某些高频刚需的垂直场景下,新的硬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买单,形成新的增量市场和商业模式。
以 Plaud 为例。市面上有诸多 App 可以满足智能转写的需求,但用户为何愿意为它额外掏钱?答案在于,硬件这一"载体"本身正在成为用户与 AI 交互的重要入口。在"会议录音"这种高频刚需场景下,一个独立的轻便设备能够提供比手机更便捷的操控、更无缝的跨平台整合能力,将原本繁琐的操作变成自动化流程。用户付费的,正是这种由硬件形态带来的、App 无法复制的丝滑体验。
而在 Plaud "轻硬件 + 重服务"的模式下,通过提供由大模型驱动的智能转写和会议总结等 AI 服务,Plaud 跑通了与传统硬件市场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以硬件吸引用户,靠 AI 服务实现持续盈利。
市场火热之下,据我们了解,一些 AI 软件应用创业者也计划尝试将自己的产品与硬件进行结合。国内某垂类赛道头部 AI 陪伴产品创始人 Jonah(化名)告诉我们,硬件的优势在于"更直接的付费模式和更主动的用户交互"。一方面,国内市场对硬件的付费意愿和爽快程度,普遍高于软件订阅,这大大降低了初期市场的销售难度。
另一方面,硬件打破了手机 App 的局限,能够创造更多交互入口和场景。Jonah 指出,硬件产品可以在获得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更主动地获取信息,降低用户主动输入的成本",如长时间录音、静默观察等功能,都是通过自主可控的终端才能实现的。
从大的市场环境来看,一个行业共识正在形成:凭借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业优势,中国团队在 AI 硬件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甚至可以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领先。Plaud 在海外市场的成功便是标杆案例。
AI 硬件尚在野蛮生长的探索阶段,但对互联网大厂、传统硬件厂商甚至初创公司来说,AI 硬件产品的价值远远不止眼下的销量,更是 AI 时代的入口之争。正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短视频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新的硬件形式也必将重塑我们与 AI 互动的方式,甚至定义全新的内容消费体验。
股票配资实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