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奇闻轶事,其中一些事件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和炒作,往往偏离了事实本质。比如近期引发热议的张灵甫遗孀赴孟良崮祭拜一事,这位年迈的夫人在公开场合极力颂扬已故丈夫的功绩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甚至将其与抗战名将王耀武相提并论,声称张灵甫的军事成就远超其上级王耀武。这种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言论,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客观而言,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确立下过赫赫战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当年华东野战军在为其处理后事时,特意斥资数百银元购置了一副上等楠木棺材,以彰显对其抗战功绩的尊重。这种礼遇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实属罕见,足见其战功之卓著。
类似被过度美化的案例还有马继援。这位西北军阀之子虽非庸碌之辈,但也绝非某些人吹捧的军事天才。仅仅因为彭德怀元帅在西北战场上一句此敌不可小觑的评价,就被神化为一代将星。实际上,彭老总向来秉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军事思想。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帅,他在战前告诫部将不可轻敌,这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军事部署。纵观彭总的军旅生涯,他从未轻视过任何对手,哪怕面对的是装备简陋的散兵游勇,也深知轻敌必败的深刻教训。
展开剩余74%马步芳作为西北军阀,与天下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对独子马继援寄予厚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妻妾成群的军阀,膝下却仅有马继援一个子嗣。为了培养接班人,马步芳可谓煞费苦心,不仅为儿子专门创办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这种待遇之优渥,恐怕连古代皇太子都难以企及。
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让儿子尽早积累军旅资历,1933年,年仅12岁的马继援就被任命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一个尚未成年的孩童竟能获此高位,实属罕见。1936年,马继援进入黄埔军校军训班第五期受训,但这只是个为期十个月的短期军官培训班,如此短暂的军事教育,根本不可能培养出什么军事奇才。
1937年1月,马继援的军旅生涯迎来转折,他被授予陆军少尉军衔,却以上校身份开始军界生涯。同年11月,他出任第82军骑兵第3旅旅长,但这个所谓的旅仅有50余人,完全是为其撑门面而设。在父亲的大力扶持下,马继援迅速扩充实力。马步芳不遗余力地为儿子调拨兵员、装备战马,使这支骑兵部队很快形成战斗力。不久,马继援升任第82军副军长,为接班做准备。但马步芳深知儿子尚需历练,于是又安排他兼任第82军和骑兵第5军的军官大队长,负责培训中级军官。经过半年集训,马继援逐步掌控部队。1943年3月,他代理第82军军长,次年3月正式就任军长并晋升中将,时年仅23岁。
然而,军衔和职位的光环之下,马继援能否真正驾驭这支桀骜不驯的部队?在政教合一的青马军中,赢得官兵真心拥戴并非易事。为提升儿子威望,马步芳又安排其进入陆军大学将官班镀金。1944年10月,马继援带职入学,三个月后学成归来。期间他不仅接触了现代军事理论,还为部队引进了装甲车等新式装备,尝试将机械化与骑兵战术结合,使青马军战斗力有所提升。
那么,马继援的真实作战能力究竟如何?实战中,青马骑兵确实凭借机动优势屡建奇功:在有利地形可快速突袭,不利时又能迅速撤离。但这不过是传统骑兵战术的运用,并非马继援的独创。彭老总提醒部将警惕的,正是这种战术特点,而非马继援个人。
1947年初的西野合水战役中,面对兵力分散的青马军,西野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取得胜利。虽然初期青马占据优势,但最终不敌败退。战后马氏父子却大肆宣扬合水大捷。同年8月子午岭之战后,又炮制出子午岭大捷的神话。这些所谓胜利,更多是依仗骑兵机动性和父亲的支持,而非马继援的个人才能。
随着战争形态演变,当西野部队在扶郿战役中获得重武器后,青马军的骑兵优势荡然无存。特别是在宝鸡战役中,西野强大的火力彻底粉碎了马家军的神话。曾经叱咤西北的马家骑兵,最终在现代化战争面前黯然退场,马继援的军事天才光环也随之破灭。这段历史充分说明,没有真才实学,仅靠父辈荫庇和舆论造势塑造的名将,终究经不起战争的考验。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实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