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上海配资门户,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重要命令,对解放军各部队进行整编。在这轮重大调整中,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被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划归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建制。这支英雄部队的首任军长由滕海清担任,在其后二十余年间,吴咏湘、徐国贤、谢振华、肖应棠等战功赫赫的将领相继执掌二十一军。而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是该军第六任军长胡炜的传奇人生。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将军,其军旅生涯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胡炜1917年出生于河南省新蔡县余店乡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代的他勤奋好学,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开封高中,这在当时文盲率极高的农村地区实属难得。193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阴谋,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正在求学的胡炜深受感召,毅然投身这场爱国洪流,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他组织同学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在街头发表抗日演讲,展现出过人的组织才能。
展开剩余68%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胡炜加入新四军这支抗日劲旅,先后在第四支队和第五支队担任基层指挥员。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对华中地区的新四军进行整编。活跃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两侧的新四军部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原第四、第五支队分别改编为第四旅和第五旅。作为第五支队的骨干力量,胡炜被编入新组建的第二师第五旅,担任第十四团政委。不久后因工作需要,他又被调任第四旅第十团政委。在师长张云逸的指挥下,胡炜率部转战淮南、淮北广大地区,在反扫荡作战中屡建奇功。他善于发动群众,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围剿计划,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胡炜继续在华东战场建功立业,调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政治部主任。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中央军委对全军进行统一整编。华野二纵改编为三野二十一军,下辖61、62、63三个精锐师。战功卓著的胡炜被任命为61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渡江战役。在渡江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强渡天险,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为解放南京立下汗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渡江战役后解放浙江奉化的正是胡炜率领的21军61师。奉化作为蒋介石的故乡,其政治意义非同寻常。蒋介石的祖宅丰镐房内不仅保存着蒋氏家族的重要文物,还囤积有大量粮食、火腿等物资。胡炜严格执行上级指示,亲自部署对丰镐房的保护工作。尽管当时部队补给困难,但61师官兵严守纪律,对房内物资秋毫无犯。这种严明的军纪受到上级高度赞扬,胡炜也因此获得嘉奖。
新中国成立后,胡炜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异国战场再立新功。1961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胡炜接替肖应棠出任二十一军第六任军长,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七年之久。1971年调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74年12月升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次年1月又兼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负责军委日常事务。当时年仅五十多岁的胡炜正值年富力强,本可在军事舞台上大展宏图。然而1977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在清查工作中,胡炜因历史原因受到牵连而被解职,其军旅生涯就此画上句号。这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将军,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革命军人的命运轨迹。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实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